楊慶祥,出生于云南省建水縣碗窯村紫陶世家,其祖輩世代以陶為業,其祝福技藝超群成為民間一代宗師,被當地人稱之為“泥王菩薩”,楊慶祥深得家族的真傳,制陶技藝精湛,現為云南省高級工藝美術師,建水紫陶研究會會員,云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。
1988年進云南建水工藝美術陶廠工作,技術全面,制泥、拉坯、書畫、雕刻、填泥、打磨、拋光等無不精通。“紫藝坊”創始人之一,其作品線條流暢、特點鮮明而富有靈性,其作品曾在建水第二屆“向逢春”杯紫陶作品比賽中獲最佳“燒制獎”。作為“泥王”后人,楊慶祥為自己能夠傳承這項技藝感到驕傲,同時也肩負著一份將建水紫陶繼續發揚光大的責任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楊慶祥作品“仿古”
絕技“閉眼拉坯”,在建水紫陶各項工序中,楊慶祥尤其擅長拉胚,幾十年的拉胚經驗,使得他練就一項絕技“閉眼拉胚”,在建水制陶界堪稱一絕,無人可敵。楊慶祥可以做到,閉上眼睛,僅用4分鐘左右的時間便將一個完美的汽鍋造型呈現出來,并且能夠做到整個坯厚薄程度均勻,實在令人大開眼界。
楊慶祥作品“金鐘壺”
對于自己的拉坯技術,,楊慶祥很是自信,14歲時便熟知各種器型,如今他可以自信的說,只要你需要什么樣的造型,他都能夠順利的一氣呵成。而這樣的自信,不是吹噓,是靠幾十年的反復練習換來的。可以說他的全部的心思都在陶藝,別人眼中的絕技,在他看來只不過是習以為常的制陶程序。
楊慶祥作品“龍旦壺”
楊慶祥可以說從小是聽著制陶的故事長大的,現在作為一名制陶師,他熟悉紫陶的發展歷史,他明白紫陶的獨特之處,也深知未來紫陶的發展需要更廣闊的道路。所以他經常去宜興交流學習,彼此暢談各自的匠人經歷。通過在宜興的交流,楊慶祥更加清晰自己的不足之處。所以在堅持練習自己的拉坯絕技的同時,他經常琢磨著怎么能夠把工做的更精細,所以在日常教徒中他總是強調刻苦,精細,匠人精神,一方面警戒自身,一方面能夠從年輕一代抓起,完善紫陶做工。
楊慶祥作品“鐘梨壺”
自幼在家庭影響下接觸陶藝的楊慶祥,制陶已經成為他的使命,是一個家族的傳承,同時也是一項技藝的傳承。所以現在成為紫濤師的楊慶祥時刻關心著紫陶藝術未來的傳承問題。很早以前,祖輩們在傳授制陶技藝時講究,紫陶閣:www.zitaoge.cn。“傳男不傳女,只傳嫡親不傳外人”的傳統思想,認為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現已被列為國家級非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要使這項技藝源遠流長,就應該廣收學徒,“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,只要他們愿學,我都會用功、用心的把我的手藝教給他們”-楊慶祥。
在2013年文化產業博覽會的活動之一,“首屆五色土寶建水紫陶藝術鑒賞論壇”上揚慶祥向來賓展示了紫陶制作流程中的手工拉坯環節,不到5分鐘,一個精美的紫陶汽鍋就呈現在大眾面前,圍觀的嘉賓紛紛感嘆于技藝的神奇。